文章来源:
腾赚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ulanwray@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跨国药企在华业务正悄然生变。过去,外资药企出售资产多由同行接手,如今接盘方却换成了高瓴、红杉中国、康桥资本等投资机构。百时美施贵宝将中美上海施贵宝60%股权及关联产品卖给高瓴,拜耳把抗生素莫西沙星的全球权益转手红杉中国,优时比也将成熟产品打包售出。这些交易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国家集采常态化、医保控费加码,原研药利润被大幅压缩。像恩替卡韦、二甲双胍这类曾风靡一时的大品种,因仿制药冲击销量断崖式下滑,合资企业历史使命逐步终结。强生、史克等陆续结束合资模式,外企开始甩掉包袱,聚焦肿瘤、免疫等创新领域,转向轻装上阵。

投资机构则趁势而入,盘活这些被剥离的成熟资产。他们不只投钱,更以产业运营商身份深度参与,凭借灵活决策、渠道整合和成本管控能力,在非集采市场、私立医院等场景挖掘新增长点。有的将收购产品并入自有平台,如康桥资本通过海森生物整合武田药品,快速打造商业化闭环;有的赋能Biotech公司,补足产能与销售短板。这种“研发归外企、运营归资本”的分工格局正加速成型。另一边,跨国药企并未撤离,反而加大在华投入:阿斯利康、罗氏、赛诺菲纷纷砸重金建厂设研,从“卖药”转向本土研发生产一体化。中国市场不再是单纯销售地,而是反哺全球创新的重要支点。老业务退场,新布局升温,一场深层次的行业重构正在上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