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腾赚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ulanwray@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CPHI思享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尽管国内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临床转化仍面临巨大瓶颈。数据显示,不足10%的医疗器械发明能走出实验室,新药化合物最终上市的比例更是低至3.8%。这一“死亡之谷”源于科研资金耗尽后市场化资本未及时接棒,实验室原型与临床所需的可生产性、安全性、可负担性之间存在断层。许多潜力技术在此阶段夭折,难以惠及患者。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紧扣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肿瘤治疗需兼顾疗效提升与毒性降低,神经疾病领域则亟待差异化创新。专家强调,研发不能只盯着商业价值,更要考虑患者能否用得上、用得起。医工协同成为破题路径,临床医生从使用者变为参与者,能在立项阶段注入实战经验,推动研究更贴近真实场景。同时,复合型人才短缺、资本参与不足仍是短板,构建涵盖科研、临床、资本、政策的全链条生态,才能让好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病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