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腾赚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ulanwray@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国家医保局近日组织专家对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和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等7类医用耗材开展分类规则专项解读,旨在帮助企业更准确理解分类标准,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此举被视为打通医保耗材管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医用耗材命名混乱、分类不清,给医保支付和监管带来不小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医保局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涵盖17个一级分类、174个二级分类和上千个三级分类,实现耗材分类标准化。目前数据库已发布超10万条分类代码,覆盖上万家企业与千万级产品规格,为医保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在统一“通用语言”后,医保部门启动分类优化工作,2025年4月正式发布新版分类与代码体系,使耗材识别、区分与管理更加清晰高效。以冠脉支架为例,过去价格监测需依赖注册证信息逐项比对,流程繁琐。如今通过统一分类代码,可快速筛选同类产品,大幅提高价格监测效率。
与此同时,医保部门已依托新分类体系开展专项价格监测,重点排查异常高价,推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分类优化过程中,也注重支持创新产品发展,为新技术、新产品预留“其他”分类通道,确保临床及时应用。
此次分类调整坚持科学、实用原则,广泛吸收临床专家意见,确保分类贴合实际诊疗需求。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推进其他类别耗材的分类优化,骨科植入类耗材相关研究已基本完成,即将发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