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再掀投资热潮
半导体产业投资热潮再起,国资力量成为主力军。近日,注册资本超200亿元的长存三期(武汉)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业务涵盖芯片制造、设计与销售,背后湖北国资三巨头联手出资超百亿,拿下近半股权,标志着地方基金已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与此同时,大基金三期动作频频,这支规模高达3440亿元的“国家队”今年初设立三支子基金,合计注册资本超2200亿元。本周,国投集新作为其子基金之一,首次出手参与拓荆科技子公司融资,投前估值25亿元,或将成为大基金三期首个公开半导体项目。此举延续了“补链强链”逻辑,也释放出加速落地的信号。
在地方层面,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地的国资母基金也在加快节奏。以上海为例,国投先导集成电路基金注册资本达450亿元,今年以来已设立五支子基金,合作方涵盖国资与市场化机构。其中与元禾璞华设立的基金,是后者首次在上海布局,目标是共建产业生态,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江苏无锡设立的50亿元集成电路母基金,则聚焦全产业链投资,已披露首支参股子基金动态。浙江绍兴也联合设立50亿元产业基金,并已完成对芯联集成与晶瑞电子的直投。前者打造车规级芯片产线,后者主攻碳化硅材料,均属关键环节。
进入2025年,新设基金更注重精准发力。深圳、杭州虽未设立省级基金,但分别推出50亿元专项基金,前者聚焦本地产业链完善,后者依托龙头企业资源,投向模拟芯片、功率器件等细分领域。相比过去“拼规模”,如今更看重“投得准”。
业内人士指出,半导体投资门槛高、周期长、风险大,动辄百亿投入的晶圆厂项目并非所有城市都能承受。如今,基金设立更依赖项目储备,政府母基金尤为审慎。目前集成电路母基金落地区域,无一不是产业链完整、龙头企业聚集之地。未来,半导体投资将更集中于重点城市,资本、产业、技术的融合也将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