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优化7类医用耗材分类管理

腾赚网 104 0

国家医保局近日举办直播解读会,重点介绍了已完成分类优化的7类医用耗材,包括血管介入支架、人工关节、起搏器、透析器、吻合器、眼科晶体及骨科植入物。这是《关于公布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及医保通用名的公告》发布后,医保局首次进行系统性公开解读。此次调整统一了医保通用名与材质特征,为精准支付、采购和监管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医用耗材分类混乱,规格繁杂、命名不一,给医保管理带来不小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医保局自2024年11月启动分类修订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并于2025年4月正式发布分类新规。新标准不仅细化材质、适应症和临床用途,还为创新产品预留了赋码通道,确保新技术新产品能及时进入医保体系。以心脏起搏器为例,新规压缩原有分类,明确区分技术差异,规范注册证管理,同时为无导线起搏器单独设类,体现出政策灵活性。

分类优化后,医保管理正从成熟品类向高值耗材延伸。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将突破4200亿元,其中冠脉支架、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和眼科晶体占比近半。这些产品在集采推动下价格大幅下降,如冠脉支架从1.3万元降至700元,人工关节降幅也超80%,两年累计节省医保基金超328亿元。与此同时,骨科植入类耗材调整研究已基本完成,即将发布。据预测,2025至2030年我国骨科植入物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2%,其中高端细分领域增长迅猛,3D打印个性化关节假体年复合增长率有望突破30%。

国家医保局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医保代码在价格监测中的应用,探索分类与通用名在质量评价中的协同机制,推动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医保改革成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