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采购信息存泄密风险
招标采购是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其信息也成为境外间谍和反华势力关注的焦点。一些看似普通的采购信息,如办公设备型号、物资规格、配送地址等,虽不涉密,但一旦被有心人关联分析,可能推测出重大科研项目、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等敏感内容,造成严重泄密风险。有境外研究指出,通过政府招标信息结合其他公开动态,能评估一国矿产储备的军事用途,足见其潜在价值。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单位保密意识薄弱、管理不到位,导致不该公开的信息被随意发布。比如,有平台曾直接上传了未经脱密处理的内部会议纪要等附件,造成泄密隐患。更有个别案例显示,工作人员为赶进度,违规使用光盘拷贝涉密材料,并在微信群中传递,进一步扩大了风险。
防范招标采购中的泄密风险,必须从源头入手。在编制采购预算和需求时,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项目属性和密级认定。对虽非涉密但用途敏感的项目,也应参照涉密标准进行管理,确保信息脱密脱敏处理到位。同时,要完善保密管理制度,将信息公开审查作为重点,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发现隐患及时处置。
此外,对参与采购的外部单位和人员,必须严控准入条件,选择具备保密资质的供应商,并制定详细的保密管理方案。要明确各环节保密责任,加强动态监督与事后管理,发现违规行为要立即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责。国家安全机关也提醒,相关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切实将保密要求嵌入采购全过程。
广大群众如发现招标采购中存在泄密线索,可通过12339举报电话、国家安全机关官网或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举报,共同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