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公奔私”现象升温
近年来,资管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基金经理“公奔私”现象再度升温。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年内已有超过2800人次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其中206人正式离职。越来越多的公募明星开始现身私募平台,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背后,不仅是平台机制的切换,更折射出基金经理在策略自由、激励机制、收益兑现等方面的新考量。随着监管趋严、费率改革推进、个人影响力减弱,公募平台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具备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已达863人,管理产品平均收益为11.17%。但真正进入百亿级私募的仅36人,多数人仍集中在规模不足5亿的中小型机构。这意味着,“奔私”不等于跃升,真正决定未来发展的,是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与组织能力。在缺乏平台支撑后,他们能否延续辉煌,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
2025年上半年,一批“公奔私”经理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复胜资产的陆航管理的五只产品平均收益达45.66%,位居榜首。他曾在海富通基金主攻中小盘与绝对收益策略,奔私后迅速搭建起投研体系,实现管理规模破百亿。香橙资本的何潇以31.14%的平均收益位列第二,他擅长捕捉中观产业拐点,在医药与制造领域持续深耕。紫阁投资的徐爽则在近一年维度中以58.63%的收益拔得头筹,早在2023年就布局创新药板块,并在2025年初加仓,成功把握行业反弹。
从三年周期来看,投资体系的稳定性成为关键。深圳善择私募的杨萍管理的6只产品近三年平均收益达136.32%,居首位。荒原投资的凌鹏以83.43%的平均收益跻身前三,风格以逆周期与高确定性见长。睿璞投资的蔡海洪则延续稳健基本面策略,三年平均收益26%,吸引长期资金。他的团队由多位“公奔私”背景的基金经理组成,呈现出“小型公募”的架构。
然而,并非所有“奔私”者都能顺利转型。在市场流动性收紧、发行环境趋紧的背景下,部分基金经理在募资与渠道端遭遇困难,产品净值波动加剧。有中型私募负责人坦言:“离开平台后才发现,没有品牌与渠道支持,必须重新靠业绩说话。”私募并非避风港,而是更残酷的下一站。在绩效导向更强的环境中,投资人更看重风格一致性与风控能力,基金经理必须面对更高的透明度与持续考核。
正因如此,不少成功转型的“公奔私”经理选择稳扎稳打,不急于扩张规模。他们以清晰的产品策略、节奏控制与风格稳定性作为立足市场的关键。一位私募平台负责人指出:“市场已进入专业阶段,流量不再决定一切,策略能否穿越周期、组织是否具备抗压能力,才是生存核心。”自2015年“奔私”成为热词以来,这条路早已不再神秘。但今天,“公奔私”已不仅是身份转换,更是一次能力的全面重塑。唯有真正具备自主投研框架、持续输出稳定回报的管理人,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赢得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