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统一大市场关乎国家经济安全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因此必须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增强在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市场稳定、经济安全的能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必将全面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提升大国经济实力,为大国经济安全奠定坚实根基。
经济安全能力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应对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
经济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理论上指国民经济整体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也指在重大危机冲击下,大国仍保持经济利益不受损害的能力。国家安全理论指出,国家安全主要涵盖16大领域,其中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属于传统安全领域,非传统安全则属于冷战后期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全球治理架构转型时期出现的新型安全领域,是起源于国外或境外的外源性安全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纽带日趋紧密,大国货币政策分化、西方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外溢、供应链阻断、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都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主要风险根源。统一大市场建设必须注重应对上述风险向我国溢出、蔓延和扩散,统一大市场建设也为政府的国家安全立法执法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经济空间。可见基于经济安全的基础性,国家经济安全既有传统安全的特征又有非传统安全的内涵,是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融合,所以大国实现经济安全的国家治理目标,必须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做到同步提升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进一步说,当前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步骤。
建立统一大市场是增强大国经济安全的有效举措和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大国必须构建防范经济风险的政策体系,提高防范经济安全风险的能力。
第一,全面建设统一大市场将奠定中国经济安全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政策体系是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民生安全、网络安全在内的一整套发展政策。财政是大国治理的基石和支柱,财政安全则是大国安全的核心,金融安全是统一大市场的血脉,网络安全是大国安全的新边疆,也是国家整个经济安全体系的高新技术设施。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二者与网络空间安全结合,并与产业安全、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组成一个经济安全体系,共同维护大国国家安全,成为民生安全的底层政策体系,托起国家综合安全的安全网,为国家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支撑,为大国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奠定根基。
第二,全面建设统一大市场将有效提升大国维护经济安全的能力。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能力本质上是政府将国内外经济中可调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及人的精神力用之于国家治理的本领和组织力。建立统一大市场,不仅要求有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还要求建立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基础设施联通标准、公平的市场监管、规范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那么就必须通过发挥政府的组织力,不断提升对国家经济安全风险治理能力,不断建设国家经济安全的资源潜力,锻造国家将潜力转化为实力的动员能力体系。其中政府的组织力是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核心手段,政府组织力的提升意味着国家安全能力的加强。
第三,提升国家经济安全能力应重视政策体系和机制建设。
一是要提升信息的获知、传递和判断能力,建立经济体系安全预警机制。尤其要注重财政、金融、主权债、证券期货、外汇、加密资产、大数据等高价值要素预警体系建设,做好经济运行的警情、警兆、警限和警度指标体系构建,同时做好人力和物力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二是建立维护经济安全的动员政策体系。大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将形成强大的经济潜力,只有建立将经济潜力转化为经济实力的机制,才能抵御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因此,在经济安全决策和应变能力建设上,要以底线思维为原则,预想和建立高中低三种决策机制。在组织计划和动员准备能力上,要平衡好计划方案和紧急情况处置。在动员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上,既要从严抓好平时动员演练,又要注重建立处置经济安全事件能力,以及预判重大经济安全事件的战略前瞻能力。在国民经济适应各类突发重特大事件能力方面,重在建立由平时到“战时”的经济体制转换能力,以及运用各种物力资源保障打赢战争、应对突发事件的持久能力,尤其要做好应急、军事物资和装备的保障能力。在总体协调和配合能力方面,要厘清财政事权,强化支出责任义务,改革国家预算体制,建立央地统一协调、区域横向协作、经济社会条线配合的集中指挥总体动员能力。在动员人民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政策支持能力建设方面,要重视发挥各类教育组织的国防教育功能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动员功能。
三是要建立大国经济威慑能力。国防经济学认为,威胁和威慑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要求,锻造一些“撒手锏”技术,利用大国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
四是规划和建立动员国际力量维护大国经济安全的能力。重视运用军事、外交和国际信用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军事和外交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安全能力。
五是大国经济安全能力建设必须重视精神力向物质力的转化。要发挥政治工作优势,将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目标的精神追求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在建设统一大市场中实现国家经济安全要优先推动财政、金融政策协调能力
一是在理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基础上,统筹国家和地方共同维护经济安全的能力建设,强化经济安全预警体系建设研究和投入,提升维护经济安全的动员和反应能力;在跨国国企中试点建立经济安全动员机制,点面推动实现内外联动。
二是加快关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中国跨境资金转移和支付安全能力,借助央行数字货币(CBDC)国际性潮流加速之势,率先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放大人民币国际信用。
三是助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科创板上市渠道实现融资和技术转化,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企业形成区域聚集,实现中西部科技创新集聚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空间布局的均衡,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步提升大国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
我们将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的财经资讯以及热门行业新闻,了解更多财经新闻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