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腾赚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ulanwray@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算力竞赛正冲出地球,迈向太空。北京计划在700至800公里的晨昏轨道上建设千兆瓦级太空数据中心,目标是把大规模AI算力搬上天。整个系统由空间计算、中继传输和地面管控三部分组成,分三步推进:2025到2027年攻克能源与散热难题,发射试验星并搭建一期算力星座;2028至2030年突破在轨组装技术,压降成本,推进二期建设;2031到2035年实现卫星批量生产与组网发射,完成大规模太空数据中心的在轨部署。太空中有持续光照和真空环境,能源获取更高效,散热也更容易,相比地面数据中心具备天然优势。
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码布局。马斯克预言五年内太空AI计算将比地面更便宜,谷歌推出“捕日者”项目,拟于2027年发射搭载TPU的原型卫星。亚马逊贝索斯、Alphabet皮查伊均公开支持轨道数据中心构想。英伟达已参与多个海外项目,加拿大PowerBank与新加坡Orbit AI即将发射验证英伟达芯片的卫星。国内进展同样迅速,“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AI卫星已升空,国星宇航的“星算计划”早在2025年就建成全球首个在轨太空计算星座,集群算力达5POPS。火箭回收技术让发射成本骤降,曾经遥不可及的太空基建变得商业可行。但挑战仍在,数据回传受限、芯片抗辐射要求高、巨型散热结构难展开,加上轨道碎片与政策监管风险,前路并不平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