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全球治理新倡议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该倡议围绕“主权平等、国际法治、多边主义、以人为本、行动导向”五大核心理念,系统回应了全球治理赤字加剧背景下的关键命题,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全球金融治理是全球治理的关键一环。当前,地缘冲突加剧、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显现,全球金融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体系、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和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四大领域的改革尤为迫切。国际货币体系正加速向多极化演进。美元长期主导国际货币体系,但其作为主权货币与全球公共产品之间的内在矛盾日益显现。欧元地位稳步上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已稳居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或将呈现少数主权货币并存、相互制衡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关于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超主权货币的讨论增多。理论上,SDR更具稳定性和公共属性,但现实中仍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市场深度不够等障碍,短期内难以取代主权货币主导地位。
在跨境支付体系方面,传统支付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易受政治干预,已难以满足全球经济发展需求。多元化、高效、安全的新型跨境支付体系正在形成。越来越多国家推动本币结算,支付渠道日益多样,支付系统互操作性不断提升。以亚洲为代表的地区,通过二维码互联互通大幅提升了零售支付效率。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在重塑跨境支付生态,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落地,对全球金融监管提出新挑战。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强化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多层次金融安全网,并完善了监管规则体系。但当前仍面临监管碎片化、新兴领域监管滞后、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薄弱等挑战。国际社会需加强监管协同,补齐短板,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韧性和稳定性。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改革同样迫在眉睫。二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未能及时反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个别国家过度干预组织运作,削弱了多边机制的效力。推动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提升治理效率和代表性,是国际金融组织顺应时代变革的关键。
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凝聚共识。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坚持改革开放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与合作,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韧性的全球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