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产业迎AI热潮,1.6T技术加速商用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1号、12号馆人头攒动,光通信产业热度持续升温。恩达通科技展台前,工作人员不断询问来访者是否预约,场面火热。这背后,是甲骨文(Oracle)近期亮眼财报和AI云计算订单带来的光模块产业链关注度提升。作为信息通信展的核心展品,光模块被誉为算力中心的“神经网络”,成为展会当之无愧的“顶流”。
光博会现场,新易盛、光迅科技、中际旭创、华工科技、立讯精密等一众上市公司纷纷亮相,展示从400G到1.6T的各类光模块及相关产品。部分厂商甚至将洽谈室设为展台核心区域,凸显出商务对接的迫切性。当前,800G光模块仍是主流,头部企业预计今年800G出货占比将超50%。但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1.6T光模块正加速走向成熟,有厂商已开始小批量出货,市场预计2027年将实现大规模商用。
面对AI热潮,光通信企业普遍看好未来前景,但也有人担忧泡沫风险。光芯片作为光模块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产品性能和竞争力。目前,AI应用需求尚未完全落地,有业内人士呼吁理性扩产,避免盲目跟风。产业链上下游需协同创新,提升技术壁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海外市场成为光模块企业争相布局的重点。恩达通等厂商积极拓展北美市场,设立硅谷办公室,招聘海外销售人才。头部厂商如新易盛、中际旭创海外营收占比均超八成,反映出海外市场在需求和价格方面的相对优势。然而,进入门槛高、竞争激烈,仅靠低价难以赢得高端客户,唯有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融入国际供应链。
AI算力集群架构的演进也成为光通信行业关注焦点。Scale-out和Scale-up两种路线各有优劣,前者主打大规模集群互联,后者聚焦单机性能提升。英伟达已在互联技术领域全面布局,推动产业链向“算力+互联+光子集成”方向演进。阿里云等企业也在积极探索高性能互联方案,为未来万卡、十万卡级GPU集群提供支撑。
尽管AI带来的增长空间明确,业内仍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光芯片需求旺盛,但上游供应一旦缓解,光模块市场或将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产业界需保持理性判断,结合客户需求节奏,稳步推进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方能在AI浪潮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