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市场爆发式增长
近期,人形机器人成为展会焦点,2025成都车展与贵州数博会纷纷为机器人技术搭建展示舞台。机器人灵活精准的操作,离不开各类传感器的协同配合,它们如同机器人的“神经系统”与“五官”,为表现提供有力支撑。在多场行业展会中,不仅机器人本体企业普遍搭载传感器提升性能,传感器企业也主动参与,展示核心技术,加强与整机厂商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市场将快速扩大,触觉、力矩和视觉等领域将成为主流趋势。从应用热点看,触觉传感和电子皮肤最可能成为标配。资本层面,传感器获得政策性基金和市场化资本双重加持。头部项目往往能在短期内完成亿元级融资,背后多为产业基金、链主企业和顶级创投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则更多依赖政府引导基金。
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关键桥梁,力传感器尤其重要,六维力传感器能提供最全面的力觉信息,是实现动态平衡和精细操作的核心。一台人形机器人通常配备4个六维力传感器和28个关节扭矩传感器,占整机成本约15%。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众多机器人凭借传感器实现精准控制与复杂任务。例如,天工Ultra凭借全自主导航系统,在100米短跑中夺冠,并在1500米赛跑中全程自主奔跑。
国产传感器企业正加速替代进口产品,2024年国产六维力传感器出货破万台,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MIR睿工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同比大增1100%,国产化率从四年前的19%提升至57.8%。多家传感器企业密集融资,蓝点触控、坤维科技等均完成亿元级融资,背后不乏小米产投、深创投、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
尽管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成本与量产难题,高精度传感器价格高、工艺复杂,难以快速实现低成本量产。其次是触觉传感工程化瓶颈,电子皮肤和阵列触觉在耐久性、抗干扰和标定稳定性上仍不足。再者是多传感器融合与同步问题,若缺乏统一时钟和低延迟通信,会导致控制偏差。未来需聚焦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加强系统融合,并建立统一认证标准,以满足人形机器人严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