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步入价值重估周期

腾赚网 104 0

2025年以来,中国股市在波动中逐步回暖,引发市场各方对“牛市共识”及后续持续性的广泛讨论。资金轮动是否能支撑这轮行情走得更远?宏观经济基本面是否已出现趋势性改善?外资是否正在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配置价值?

程彧认为,当前市场已进入“价值重估周期”,背后有三大核心驱动力:中国企业长期竞争力增强、系统性风险缓和以及政策托底效应。这些因素不是短期事件,而是稳定的“常变量”,将在未来数年持续发挥作用。与其关注短期扰动,不如着眼于这些长期积极力量。这一判断也得到郑宇尘的认同。他指出,市场上存在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的资金分化现象,国家队的入场稳定,推动了高风险偏好资金的跟进。以两融余额为代表的杠杆资金开始显著上行,显示出市场已进入良性循环的早期阶段。

程彧指出,政策的组合拳作用不应被忽视,尤其是在构建“Strong Policy Put”方面带来的信心恢复。居民资产配置由债转股的趋势愈发明显,正反馈循环正在积蓄力量。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一系列突破,比如Deepseek模型、“春晚机器人”等现象级事件,为普通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微观体感”,使得经济转型成果更加具体可感。这些突破在宏观层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微观层面则切实改变了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

郑宇尘指出,未来大量三年期高息存款将陆续到期,当存续产品利率回落至仅1%左右时,理财客户的资金将寻求更具吸引力的配置方向。只要有一部分流入到固收加等权益挂钩型产品当中,就会对市场形成正反馈。目前银行渠道已有推出含权产品的趋势,反映出理财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已经在发生。

程彧认为,A股与港股当前都处于一个Rerating的大周期中,它们的共识基础是一致的。本轮行情体现的并非一方带动另一方,而是基于同样的长期驱动逻辑共同进入了价值重估周期。两者基于相同的基本面与预期逻辑,实现了同步的价值重估与共振上行。但他也指出,从中短期看,两者在估值模型上存在定价差异。港股作为离岸市场,无风险利率锚定于美债收益率,具备更大的下行空间,从而在估值分母端存在更大的改善潜力。这一机制性差异可能意味着港股在未来相对A股仍有可观的机会,尤其是在创新药和红利资产领域的结构性板块。

郑宇尘指出,当前主动型外资尚未大规模流入中国市场,但市场定位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大家说的“剔除中国”(Ex China),到现在越来越多地将中国视为独立资产(Stand Alone)来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在他看来,未来中国或将步入类似欧美的“大缓和”时代,在政策与结构性转型推动下,实现稳定增长与稳定通胀共存。程彧则进一步指出,外资的长期配置决策更重视宏观经济可持续性与企业长期盈利能力。地缘政治仍是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最大顾虑,许多资金目前处于“在门口观望”的状态,但已经出现的信心修复和部分回流,正预示着趋势性转变的前兆。

程彧表示,无论是从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的结果,还是从基本面趋势判断出发,目前股票相较债券仍具备显著吸引力。因此在三季度将继续维持高仓位。他指出,当前科技资产的基本面正在全面改善,优质科技板块有望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安联基金始终坚持“增强型GARP”策略,即通过红利资产与优质科技资产的组合配置,在市场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权重。希望通过产业趋势、科技红利转化为投资收益的关键在于高频跟踪和动态应对。

程彧认为,当前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周期中,资本市场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监管环境、估值逻辑、资产定价机制都较2015年有了根本性差异。更重要的是,企业盈利能力、政策环境、外部风险均处于积极演化的轨道,这构成了“慢牛”基础,也是当前市场向好的重要支撑。在科技与红利双轮驱动下,中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一次深层次的结构性修复与战略性重估。从“政策托底”到“信心回归”,从“居民资产配置转向”到“国际资金重新评估”,安联基金在本轮市场演进中呈现出相对清晰的判断框架与操作策略,其背后的逻辑与体系,亦折射出海外资管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布局思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