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限产传闻再起 行业整合遇阻
光伏行业正成为“反内卷”的焦点,多晶硅作为产业链最上游,更是备受瞩目。今年5月,市场首次传出头部硅料厂通过“收储”方式推动产能整合的消息,记者多方证实该消息属实,但因各种因素影响,目前仍未有最终结果。近期,有关多晶硅整合的消息频频传出,一份聊天截图提到“多晶硅企业9月开始月度产出限制10万吨,限制销售10万吨,超产或超销将重罚,2026年全年产能控制在200万吨以内,各家已达成一致。”另一份截图则称“平台公司落地,多晶硅暂定价7万。”更早前还有消息称“多晶硅按能耗水平分三级管理,一级不限产,二级限产,三级停产,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专人巡查。”对此,多家硅料企业回应称“不信谣,不传谣,一切以官方信息为准。”
近两年,光伏行业整体处于周期底部,2023年四季度产业链陷入普遍亏损,多晶硅的亏损从2024年二季度开始,价格持续下滑,逼近成本线。业内认为,硅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硅料厂商是否参与整合的态度。今年5月曾传出由排名前六的硅料厂商收购剩余产能的方案,包括通威股份、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等头部企业。7月在“反内卷”行情推动下,硅料价格持续上涨,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从6月下旬的3.44万元\/吨涨至8月13日的4.74万元\/吨,涨幅近37.8%。期货市场上,多晶硅主力合约价格一路攀升,8月15日主力2511合约上涨4.50%,收盘价为52740元\/吨。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被收购企业愿意配合涨价或接受收购,但也有人希望从“被收购方”转向“收购方”。
从产业链角度看,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动力有限。据硅业分会统计,8月国内多晶硅产量预计12.5万吨,9月或增至14万吨,而同期硅片产出基本持稳,库存将累增超过5万吨。硅业分会指出,市场供需失衡再次加码,部分硅料企业计划协同限产,若落实到位,9月产出有望环比持平,供需压力或缓解。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价格上涨更多是情绪推动,尤其在期货市场更为明显。需警惕价格与下游承受力的匹配问题,下游企业的底线是“硅料价格回到成本线即可”。若无基本面支撑,过度涨价将导致下游亏损、需求萎缩。数据显示,组件企业若以4.5万元\/吨采购硅料,测算成本后发现售价高于市场接受度,便会停止采购。因此,行业需达成“全链条不亏”的平衡,通过降量保价,每环节以销定产、去库存,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