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加速走向世界
8月8日,“创新免疫治疗临床转化研究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多位专家围绕小分子药物创新、中药现代化转化及免疫治疗临床突破展开讨论,揭示中国创新药在差异化赛道上的突围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指出,药物研发始终离不开化学,从天然产物中挖掘原创分子,是中国创新药实现“从0到1”突破的关键。当前,全球已上市药物中超过70%为小分子化合物,其在合成、口服便利性及成本控制方面优势明显,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重点。在中药现代化方面,马大为提出三条路径:提取单一有效成分转化为西药、建立多成分标准化体系、保留中医个性化诊疗模式,其中前两者更具产业化前景。
王宏林教授团队从中药乳香中提取出高纯度活性成分AKBA,并通过化学修饰得到靶向更强的衍生物CKBA,突破了传统中药提取难、成药难的瓶颈。CKBA软膏在白癜风二期临床试验中表现良好,尤其在儿童群体中复色改善率达55%,显著高于传统疗法,填补了儿童白癜风治疗空白。
当前,中国小分子药物产业链日趋成熟,CRO、CMO企业服务能力提升,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为天然产物药物研发提供坚实支撑。马大为认为,中国创新药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资本回流、服务外包、审评提速与集采倒逼四大因素共同推动。目前已有5个中国创新药获FDA批准,2024年创新药出海首付款达50亿美元,标志中国创新药正走向世界前列。
在临床需求驱动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聚焦“未被满足”的治疗领域。广东泰恩康董事长郑汉杰表示,选择白癜风和玫瑰痤疮作为研发方向,正是因患者基数大、治疗手段有限。许爱娥指出,现有白癜风药物多为超说明书使用,疗效有限、复发率高,而CKBA软膏在长期使用中表现出良好安全性,有望成为患者维持治疗的新选择。
马大为强调,高利润来源于“创造价值”,而非简单制造。未来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路径,一方面可在相同靶点上寻找差异化临床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从天然产物出发,通过表型筛选倒推靶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