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布局中东需转变思维
为何不少中资光热\/光伏项目多年难落地?在近日《从亚洲到阿拉伯:海湾地区战略投资路径解析》白皮书路演现场,业内专家一针见血指出:商业模式算不过账、审批流程复杂、融资方式水土不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三大现实难题。
过去几年,沙特、阿联酋等国推出“2030愿景”等战略,大力吸引外资。中企也加快“出海”步伐,从观望走向行动。然而,不少企业初期寄望于中东主权基金或家族办公室融资,却发现中东更看重产业协同与本地价值创造,而非单纯资金注入。随着地缘局势变化,企业逐渐意识到,海外产能布局已成为赢得未来市场主动权的关键。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设厂、建办公室、成立合资公司,从“找钱”转向“做产业”。
五大高潜赛道浮现:数字基建、电商物流、高端制造、能源转型、金融科技成为投资热点。这些领域既契合中东战略方向,又有中国企业的成熟方案可落地。例如,沙特计划到2025年投入超150亿美元用于数字基建,整个海湾地区数字经济规模预计2030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云计算、AI识别、SaaS系统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再如,中东物流成本一度高达每单10美元以上,智能分拣、自动化仓储等解决方案正快速填补空白,极兔中东已在当地跻身前三。
布局中东,不是“投钱了事”,而是“共建共赢”。易达资本建议企业从短期交易思维转向深度参与,不仅要带资金,更要带经验、带资源、带本地化能力。在进入市场前,应明确“商业逻辑+本地贡献”机制,比如创造就业、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同时,应优先布局沙特或阿联酋作为区域总部,再逐步拓展至其他GCC国家,形成区域协同效应。
此外,投资逻辑也需转变:从项目驱动转向生态构建。中东市场重关系、重合作,企业应融入生态圈,而非单打独斗。合资模式成为关键路径,既能调和文化差异,又能调动本地资源,实现“1+1>2”的效果。法律合规方面,更要慎之又慎,避免代持、隐名股东等灰色操作,选择国际仲裁机制保障权益。
当前,中东正从资源输出型市场转向战略增长型市场。中国企业若能把握政策红利、顺应趋势、深化合作,有望在这片热土上实现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