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公募加仓科技制造,布局方向分化
二季度A股市场回暖提速,从估值底部逐步转向结构性活跃,外资公募的调仓动向成为观察市场风向的重要窗口。摩根大通、贝莱德、富达等九大外资机构最新披露的持仓数据显示,它们正重新定义“性价比”与“增长”的边界。科技制造链上的光模块、PCB等细分赛道,以及贵州茅台等核心资产,均成为加仓重点,反映出外资在布局未来增长点的同时,也在寻找确定性支撑。
路博迈与联博基金是本季度加仓最猛的两家外资机构,股票市值分别增长近5倍与3.5倍。它们不约而同地聚焦科技制造链条,新易盛、生益科技、胜宏科技等个股成为重仓焦点。其中,新易盛被七家外资持有,宏利基金更是将其列为第一重仓股,持仓市值达6.6亿元。即便股价已大涨近九成,外资仍在持续加码,显示其看好逻辑并非短期跟风。生益科技同样受到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青睐,单季加仓近400万股,反映出外资对产业周期修复的判断。
不同于中小外资的激进布局,摩根大通、宏利与摩根士丹利三家头部机构则更显稳健。摩根大通仍是持仓市值最高的外资公募,重仓宁德时代、东山精密等新能源与制造股,兼顾短期热点与中长期基本面。摩根士丹利则逆势加仓医药股,维持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等创新药高仓位,其冠军基金更重仓中材科技。宏利则采取“双核心”策略,一边押注科技主线,一边布局传统制造与新能源材料,兼顾成长与估值修复。
此外,外资在金融与消费资产上的配置也未松动,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仍是“仓底核心”。路博迈在茅台上的持仓超6600万元,依旧列为第一重仓股。这些资产虽不再主导结构性行情,但凭借稳定分红与高确定性,成为外资组合中的“压舱石”。
整体来看,外资公募的持仓结构正逐步从“全球统一策略”向“本地化组合”演进。贝莱德强调“双轮驱动”,富达与安联则更偏向前沿科技与高端制造的深度挖掘,施罗德也开始向A股流动性更强的标的倾斜。这种策略分化,反映出外资正在适应中国市场波动与轮动节奏,逐步建立更贴近本土逻辑的投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