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公奔私”掀转型潮
近年来,资管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基金经理群体正悄然开启新一轮职业迁徙。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公募基金年内已有超过2800人次岗位变动,其中206人正式离职。越来越多基金经理选择转向私募,再度引发市场对“公奔私”现象的关注。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具备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达863人,管理产品320只,上半年平均收益11.17%。但其中仅36人任职于百亿级私募,大多数仍集中于规模不足5亿的中小型机构。这说明“奔私”并不等于自动获得高平台资源,真正决定发展的,还是基金经理的综合能力。
在私募市场,一批“公奔私”代表正逐步树立新的业绩标杆。复胜资产陆航管理的五只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高达45.66%,位居榜首。他曾在海富通基金主攻中小盘与绝对收益策略,奔私后迅速搭建起复胜的投研体系,短时间内实现管理规模破百亿。香橙资本何潇以31.14%的平均收益位列第二,其擅长中观产业拐点判断,在医药与制造领域持续深耕,完成从策略执行者到平台整合者的转变。
而在更长周期的检验中,部分基金经理展现出稳定的投资体系。深圳善择私募杨萍近三年平均收益达136.32%,荒原投资凌鹏旗下产品平均收益83.43%,风格以逆周期和高确定性见长。睿璞投资蔡海洪延续稳健基本面策略,三年平均收益26%,团队构建起多因子驱动的投研体系,展现出“小型公募”的组织架构特点。
但并非所有“奔私”都能顺利转型。部分基金经理在募资与渠道端遭遇挑战,产品净值波动加剧。有中型私募人士坦言,离开公募平台后,原先的品牌与渠道优势难以延续,必须靠持续业绩说话,心理落差与压力对投资节奏影响显著。
私募并非避风港,而是更严苛的下一站。在这个去中心化、绩效导向更强的市场,投资人对风格一致性、回撤控制与产业趋势把握的要求更高。奔私意味着更高的自由度,也意味着更直接的业绩考验。有投资顾问指出,客户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下降,一两个季度的回撤就可能引发赎回潮,这对基金经理的策略稳定性与心理承受力都是挑战。
因此,不少成功转型的基金经理选择稳扎稳打,以清晰的产品定位与节奏控制作为立足市场的关键。有私募平台负责人表示,市场已进入专业选手主导阶段,决定胜负的不再是流量,而是策略是否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组织是否能应对不同市场环境的压力。从2015年“奔私”成为热词至今,这条路早已不再神秘。如今的“公奔私”,不仅是身份转换,更是全方位能力重塑的起点。唯有真正具备持续回报能力与自主投研框架的管理人,才能在更激烈的市场中赢得长期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