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安撕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ulanwray@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8月24日,中国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了《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动态》,旨在回应行业关切,传递自律监管要求。本期聚焦三大典型问题:虚假登记材料、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财务状况、以及关键少数的专业能力。中基协通过六大案例详细解析了这些问题。
针对虚假登记材料的问题,中基协曝光了一起伪造高管履历及投资业绩的案例。申请登记的A公司提交了虚假材料,声称其投资高管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投资业绩。然而,经过核查发现这些材料都是伪造的。根据相关规定,中基协不仅终止了A公司的登记流程,还对相关人员实施了三年内不得担任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相关职务的限制。
此外,中基协还关注了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财务状况。在两个案例中,A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存在高额负债,资产负债率高且盈利能力低,导致A公司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被终止。中基协强调,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以确保私募基金的稳定运行。
在审查“关键少数”的专业能力方面,中基协指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高管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背景。例如,如果控股股东没有相关经验,或实际控制人在以往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都会影响到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登记结果。中基协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明确了对这些关键角色的专业性要求。
中基协此次发布的动态再次强调了自律监管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提醒业界遵守相关规定,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