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机制与助力基层治理效能

腾赚网 203 0

苑程浩/文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于六月二十五日隆重开幕,市委书记李强代表第十一届市委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彰显了人民城市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对牢记总书记嘱托、守正创新、城市治理、文化软实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和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均有深刻的阐述。笔者认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此轮大上海保卫战和疫情防控中,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治理还有某些短板和不足。而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为及时有效地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值得充分关注和未雨绸缪。

一、基层社区赋能的主要靶点

由于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传递的极速化,群众关心的信息(如小区阳性患者情况)由于主客观原因未及时有效公开,造成了社区、网络谣言滋生的“产床”,也促进了民众焦虑、抵触、反抗的情绪在线上线下“蔓延”。如何回应群众的诉求,从接近和面向群众的“一线”宣传工作开始,不能仅仅是发布“我能说”的内容,还要积极回应“TA想听”的信息:此次防疫中不少小区居民业主、志愿者或下沉干部自发编辑发布的《疫情通告》《抗疫日报》等成了居委信息传递得力的“小喇叭”,获得了百姓的认可。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是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机制、完善治理的突破口,也是为基层社区赋能的主要靶点。

一是重视履职能力建设。居委会和社区工作者是落实上级要求的终端责任人,是直面群众的工作者,是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社区治理强不强的核心力量。而疫情期间,社区工作除了缺“劳动力”,还缺“工作力”。如何充分调动其他马车和志愿者的广泛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是居委干部能力的一个体现。要加强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通过各层级常态化教育培训,夯实社区工作者的能力根基。此外,疫情期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部分居委干部压力很大,在长期作战后出现了心态疲惫、动力下降等现象,如何防范基层年轻干部“心态老化”迹象,要积极完善居委干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体系和荣誉体系建设。如针对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晋升路径,要重视相关文件精神的落细落实,加快开展职业能力鉴定,建立健全职称评价体系,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基层干部队伍规划,优化基层工作人才储备库,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事业编制的渠道等;重视社区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社区工作者先进选树宣传,探索开展专项荣誉评定等,构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是统筹整合资源共享。社区治理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撑,而专业资源多数情况下集中于条线部门。在区、街镇层面进一步统筹条线资源共享机制,为社区寻求专业支持提供更多更快更易触及的方式和路径,尤其是在生活资料供给、生命安全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畅通专业资源有序、可达地向社区流动。此外,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条件下,加强数据分层级安全共享,为提高基层决策和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如依托于市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梳理数据资源目录,打破部门、条块壁垒,对于一些基础数据的采集,一次采集、多处使用;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数据治理思维和数据应用能力的培训,提升利用大数据助力优化基层治理;强化应用支撑,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因地制宜,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

三是挖掘专业优势共建。此次疫情期间,社区自治团队顺势而为,发挥了补位作用。如双报到党员、下沉干部、小区志愿者。要重视社区自治队伍可持续发展,牢牢抓住党团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年轻党团员、“双报到”党团员以及下沉干部应急支援机制,推动这些队伍从非常时期的应急军转为常态时期的生力军。下沉干部中来自市、区各机关企事业的不同单位,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他们在发挥专业优势、协同参与抗疫等方面可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进一步挖掘居住在社区的专业力量(如消防、医务等专业人士),加快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形成“社区一吹哨、干部即报到、组织建设即跟上”的工作场面,积极地加强各队伍在条线部门的专业资源统筹能力,以缓解非常时期容易出现的资源挤兑等情况。

二、推动志愿服务为治理抓手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群众、小区志愿者挺身而出、积极参与服务,是小区抗疫攻坚的重要力量,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推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并明确提出“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之中,是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志愿者这一群众自治组织和民间力量是推动和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有力抓手。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志愿服务。制度是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要完善志愿服务的登记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及组织登记在册,使之管理有序、建立常态化连接,做到关键时刻能找到人;另一方面,要完善志愿服务的评价体系,良好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探索完善积分制等激励机制,在发展党员、评优考核等方面,把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时长、效能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增强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建设;通过开展系统性评比表彰等活动,如“文明居民”“小区最美志愿者”等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增强广大志愿者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二是提升能力深化志愿服务。服务能力是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条件。当前,基层治理在价值观引领、矛盾纠纷化解、民生服务保障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难点痛点问题。一方面,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凝聚力、动员力和资源协调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志愿服务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协同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开展有计划的培训支持,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比如常态化防控工作中,挖掘志愿者力量参与核酸检测、专业消杀等培训,作为区、镇、社区开展核酸检测力量的力量补充。

三是动态优化充实志愿队伍。人员充实、结构合理的志愿团队是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补充。基层治理不只是居委会的事,更要广泛依靠居民及各类组织加强小区治理,实现党群同频共振、多元协商共治,调动居民自治热情、构建有温度的“熟人小区”,为构建有序、良好的社区治理生态及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轮疫情防控中,除了原先较为熟悉社区工作的“睦邻中心”志愿者团队(部分小区以老人为主)、居民区党组织成员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区封控在家的党员、普通群众也纷纷报名参加志愿者,并涌现了许多“专家能手”、有奉献精神的爱心志愿者和热心肠“达人”。要做好志愿者人才分类管理,居委手中要“有名单”,建立小区志愿者工作档案,针对志愿者心愿及居民民意,通过建立协商共治、灵活调整等工作机制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进一步实现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实践证明,坚持党建引领是诸多工作能够取得制胜的法宝,尤其是在面对疫情防控、防洪救灾等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各社区治理能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进一步严密基层党的组织体系,让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是实现精细化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大上海保卫战中,上海市委在全市层面号召党员冲锋一线,市委组织部动员了100多万名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和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抗疫、推动72万余名在职党员闻令而动、引导31.3万名社区党员就地转化、组建24支市级党员先锋突击队、派出1.1万余名干部参与拔点攻坚,搭建的各级临时党组织在疫情防控攻坚克难阶段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也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力量补充。上海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并在这场大考中得到了验证。未来探索建立“平战结合”模式的工程中,这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战略思维更应得到贯彻!

我们将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的财经资讯以及热门行业新闻,了解更多财经新闻欢迎关注腾赚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